中臺啟示錄:企業更加合理的轉型提速節奏 |
發布日期:2020/3/3 發布者:佚名 共閱46347次 |
中臺按消費者(Consumer)調用的SLA來評價。比如一個模塊,在做之前,如何通過價值評價來決策做或者不做? 1、中臺本質:企業架構治理 盡管如今已經步入了Microservices與Cloud Native階段了,但如果不是一家游戲類、照片類、音視頻類純數字化公司(據我觀察,這類公司是最早采用云計算技術的),我推崇還是搞清楚早期Microsoft的一篇架構文檔中說明的三種架構層次。為什么?就像早期熟悉云計算架構必須看Amazon的技術白皮書一樣,作為企業服務領域的一哥,Microsoft的總結有極強的參考價值: 應用架構(Application Architecture),即系統技術架構,通常表現為帶有數據庫的三層/多層技術架構體系。 產品/項目架構(Product/Project Architecture),后期又稱之為解決方案架構(Solution Architecture),解決方案層與應用層的區別在于,它是業務導向的,致力于提升應用系統的業務質量。 企業架構(Enterprise Architechture),它其實是一個規劃過程,識別企業IT未來應該達到的狀態,并實施一系列的計劃,使項目團隊通過交付達成。 中臺如何應對來自以用戶為中心的業務挑戰 以用戶為中心(Customer-centric)意味著向消費驅動的轉變。企業產品與服務的推出不再內部可控,而是需要快速捕獲外部用戶的變化并響應用戶的需求。曾經有客戶問:業務部門一年復一年人員都沒有增長,提需求的就是這些人,為啥我們的技術部門人員年年增長還不能完成需求?原因就在于:提需求的人是沒有增長,但提需求的節奏、頻率、變化都大大提升了。 2007年時還沒有Micoroservice架構,后來由Netflix在整合移動多屏及個性化時被實現。 中臺成功核心在于業務治理 Morgan在一篇文章《Adoption, rather than Architechure, is the high order bit for Architects》中指出,企業架構最重要的是組織對齊。“對齊”是國內某家企業跨部門溝通最愛用的詞,也充分體現了該企業強大的組織能力。 中臺與ESB的核心差異是什么?在于業務服務能力(Capability)的下沉。ESB是消息總線,解決系統異構信息交換問題,而中臺集成的是各種服務提供方,解決業務能力共享的問題。中臺服務面向的顆粒度更細,更強調的是封裝完整的業務資源、邏輯和流程,每個服務有更強的自治性,而ESB的出現更單純地是為了解決系統層面的協作。比如說,早年企業針對銷售部門有一個訂單管理系統,后來針對售后部門又開發了一個服務管理系統,最后發現,售后需要回溯銷售合同的條款,一開始通過批量同步,還行;后面量大了,批量處理已經延后了,就需要兩個系統更及時地同步。如果作為中臺架構師,在業務資源識別時,最徹底的就是面向客戶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產品管理服務體系。早期的共享信息數據(SID)模型就是這樣的架構。 建設中臺或任何企業級中心化的系統,需要權衡的就是如何協調不同使用部門之間的利益點。比如說,某些部門不希望花費過多精力在系統建設上,那么組織提供的共享資源就很有用處;而某些部門希望能夠快速響應經常變化、個性化的需求,那么組織級平臺就可能拖累他們的節奏;而還有一些部門根本就不想與其它系統有依賴,那這樣的共享服務對他們而言就沒有存在的必要。 中臺并不神秘,當企業想建設中臺時,首先應當考慮的是,業務部門的需求究竟是什么,他們希望改進什么方面?他們及涉及的利益相關者愿意為這個改進作出多大業務上的對齊?誰能夠承擔企業架構師的角色?很多架構師其實只是一個高級程序員,并不具備權衡(Tradeoffs)的能力和魄力。否則,這不應該成為中臺項目,更好的處理模式是在解決方案或應用層面尋找優化措施。 早期的Connected Services Framework,在許多國外大型機構中演進成為Shared Services架構。 2、為什么你無法復制中臺? 阿里巴巴業務本身就是平臺型、開放型,但僅僅因為業務形態,也不足說明非平臺型公司不能建中臺,畢竟建成后效率更高啊。但企業需要意識到,阿里巴巴成功建設中臺,原因有兩點:第一,是對現有資源的整合而不是新建;第二,由內部團隊驅動而不是外部公司承接。 可重用的資源 中臺普遍采用服務、API來集成提供業務能力,許多企業第一步就是欠缺的,沒有這些服務和API;通常我們說的“服務化”,意思是把現有的組件封裝為Web Service,以提供更強的復用能力,比如說,一個Java的組件,只有Java的程序能調用,但封裝為服務之后,PHP/Node.js/iOS/Android全都可以支持了,就極大地提升了后端程序的復用性。 但事實上去到企業一看,很多系統連組件邊界都不清晰,這個服務化,其實在幫助企業進行應用架構(Application Architecture)層面的模塊化梳理。許多企業連模塊化都不想做,就要一步上中臺,怎么辦,請外部公司空降PPT畫大餅、做培訓、倉促上馬半成品,結果可想而知。 運行維護和保障:你有工程能力來建設中臺嗎? 比如最簡單的一個問題,中臺上一個服務有多個消費者,如何進行版本升級?內部組件如何做到灰度部署?如何回滾?事實是,關于服務要不要有版本編號,版本編號到底是不是一個值得采納的工程實踐,業界都還在踩坑、爭論。運轉中的中臺,復雜度超過一般的系統運行維護,沒有規范、沒有自動化、沒有云平臺管理能力的企業,很難玩轉中臺。即使空降一個中臺系統,落后的管理方式也只能將高鐵按照大巴時刻發車。 3、如何穩步走向服務化戰略 茅臺這張PPT問題在哪里?在于沒有給出路徑。 與“中臺”這個名詞相比,我們還是更喜歡使用面向服務的戰略來表述以用戶為中心的未來IT架構轉變。 用戶驅動 顯性化中臺業務價值 更個性化、更快地響應最終用戶的請求,尤其是外部用戶的請求,應該是中臺構建的業務價值目標。如果中臺僅僅是優化內部業務,由于業務價值不明確,或難于衡量,將可能導致不及預期、難于協調一致多個部門,所以由外部用戶感知的業務價值驅動,更能有效地落地業務資源與流程的整合。 比如說,利用用戶旅程分析工具,將過去用戶需要面對多個業務人員的流程優化為一項自助式服務,并支持在移動端、PC端和終端多處完成。定義用戶服務請求的監控指標改進,包括業務處理時間、業務流量、交易量,等,即決定了此項優化的業務價值。 團隊自治 構建高效面向業務服務的基層文化 如果你的團隊并不能真正理解服務化/中臺的好處,如此龐大的工程不可能真正落地。因為中心化的系統建設涉及的范圍太廣了,一條規范不能被正確執行,都會留下后期調用的隱患。 讓過去涉及到多個業務協作的系統團隊進行合作,設計出新的解決方案,讓他們直接面向業務部門收集的反饋,或用戶使用的行為指標、報告作出響應。 如果發現在這個團隊中,他們依然還需要依賴第三方的人、系統來解決問題,那么自治式還不夠好,需要進一步解除依賴。雖然這在許多金融機構聽起來不太可能,但如果這些問題都解決不了,誰又能真正承諾最終交付的中臺服務能夠高效響應呢? 服務管理 一步步加強中心團隊治理能力 隨著服務越來越多,需要有專門的服務管理團隊,接手服務基礎設施、目錄,并完善監控和運營治理。可以為服務管理團隊設立服務規劃部門,一步一步為企業的服務化/中臺戰略進行未來狀態的導引。 總結 中臺不是一個新事物,也并不神秘。重視中臺,說明中國的企業開始意識到企業架構帶來的巨大能效優勢,供我們制定更加合理的轉型提速節奏。 |
中國嬰童招商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稿件侵權行為連帶責任。 ② 企業在本網發布內容,文責自負。 ③ 如您因原創、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聯系電話:010-57895369。 |
【關閉此頁】 【返回上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