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快消品企業受到的影響到底有多大?零售商、經銷商、品牌商如何展開“自救”?疫情之后的市場機會點在哪里?我們有著種種疑問。
下面,我們就從劉春雄老師在抖音直播平臺的分享內容中尋找答案:盤點商業“自救”的八大機會與窗口期。
我先強調幾個觀點:
1.恐慌期已過,局勢明朗,新渠道已通。
2.不怕無銷售,就怕無消費。只要有消費,遲早有銷售。
3.不怕無銷售,就怕無渠道。
因為很多小區封閉了,用戶害怕人群聚集。“到家”(到門衛)成為主渠道,到店是輔助渠道。所以,要有適應新渠道才有辦法“自救”。
4.不怕無銷售,就怕沒有掌握新銷售窗口期。
疫情擠壓的銷售窗口期很短,爆發力更強。
5.疫情結束一定會有無補償性、報復性消費。
憋久了,要找情緒出口。所以,報復性消費可能讓人措手不及。
6.短周期有很大影響,中周期影響不大,長周期是升級的機會。
短周期有很大影響(打亂正常銷售節奏和結構),中周期影響不大(補償性消費),長周期是升級的機會(更加珍惜生命品質)。
7.疫情對商業的影響,先影響零售業,再影響經銷商,最后涉及品牌商。
但是,自救的過程恰恰要反過來,有組織地“自救”。
疫情對商業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所有行業都會受影響,我有兩個評估標準:
"
第一,不看銷售看消費,只要有消費,一定會有銷售。
第二,不看現在看疫情后,只要疫情后有補償性消費,就能夠把前期損失補回來。
"
同樣先說結論:雖然有難以補救的重災區,但對多數快消品銷量不大,但會影響銷量在第一季度不同月份的分布。最大的危險是現金流斷裂。
恐慌已過,要正確評估疫情對商業的影響。最大的危險是:恐慌、現金流。
先說重災區。重災,不是銷售影響最大,而是難以補救。重災區有三大領域:一是服務業,餐飲、旅游、娛樂(網游例外)等,以及與此相關的上游供應鏈;二是短保產品,如海產、水果、鮮花、低溫乳品等;三是無法轉換場景的節慶產品,如有些禮品可以拆箱,轉換為即飲,但有些禮品只在特定禮品場景銷售。
中國很多產品是禮品化的,比如乳制品及部分飲料因為可以作為禮品,銷量比常態化銷量大。但正因為春節送禮較多,所以春節后消化周期長。
多數日用品影響不大,甚至還略有增長。居家消費,日用品總是要用的。本輪假期比春節假至少多出9天,消費量也比平時大。雖然受疫情影響,廠家和經銷商短期補貨有困難,但春節前整體壓貨比較大,短期不補貨并不會受很大影響。實際上,春節后多數企業本來就是換貨期、調整期。比如,因為在家做飯用餐人員多、時間長,調味品銷量肯定是增長的(彌補了餐飲業的下滑,當然,品種與規模有所不同)。
我判斷,即使受疫情影響,今年春節后家庭補貨的數量會比平時大,彌補春節送禮較少的緣故。當然,純禮品場景受影響就比較大了。
疫情推動新零售“到家”模式
我先說結論:
疫情時間短,影響銷量和結構;疫情時間長,產生新商業模式。
回顧一下:正月初五之前,基本是恐慌期、搶購,傾向于悲觀。受到疫情影響最大的主要是餐飲、旅游、娛樂、禮品行業等。
正月初五之后,部分開始新商業模式探索,比如到家業務,很多商家發現了機會。蔬菜因為是剛需,所以成為流量產品、帶貨產品。
正月初十以后。商超與家庭建立了新交易模式:膽大的直接到超市,但客單價明顯增加;膽小的(或小區封閉的)采取三種交易模式:網上訂單、社群訂單、線下特殊場景訂單(如在門房下單)。基本保證了正常生活和商業正常運營。
此時的產品組合,從蔬菜變成了“蔬菜+日用品”。
我們一定要堅信,疫情一定能得到有效控制。但疫情時間長短,對商業的影響大不相同。疫情時間短,比如一周內,最多是對銷量有影響,比如搶購;疫情時間長,就會影響生活和消費習慣,催生或催熟新消費模式,比如到家服務、社群商業,就是在春節后一周后才興起的。如果時間更長一點,有些疫情期間特殊的商業模式就可能固化下來。
另外,還要評估疫情采取措施對商業的影響。比如,小區封閉,就只有采取“無接觸到家”一種商業模式了,有些重災區已經這樣做了。小區未封閉,就有可能直接到商超購物。
現在看來,走親訪友、聚集性娛樂已經不允許了,有些區域實行定人定數量外出購物,有些小區全封閉。不同的隔離措施,對商業的影響不同。
有組織的“自救”
現在都在談“自救”,零售商是第一個“自救方”。現在品牌商還不能動(不得提前開工),經銷商可以有限地動(根據疫情有差別),城市零售商在動,農村有的還不能開業。
無組織地“自救”,就是零售店自主自救。現在看來,多數是如此。
有組織的“自救”,就是品牌商組織經銷商,經銷商組織零售商“自救”。品牌商一動,經銷商和零售商聯動。雖然品牌商沒有開工,人員無法到市場,但品牌商“遠程辦公”在正月初五即成為共識。
危機期“自救”是本能,損失最小化是基本特征。有組織地“自救”就不再只是損失最小化,而是還要實施利益最大化。
正月初十之前,局勢不明,品牌商基本沒有參與經銷商和零售商的“自救”。現在,已經基本明朗,有效方法漸漸浮出水面,就看危機時刻企業的組織能力了。
自救的八大機會點與窗口期
零售商有效自救,在于發現機會點與窗口期。時候不到,救也沒用。沒有發現機會點,救也是瞎救。
機會窗口,難以預計,時間很短,錯過就不會再來。
消費情緒,不斷變化。比如,正月初五之前,大家都在談疫情,此時談商業很忌諱。
自救的關鍵,還是發現危機時期的機會,而且隨著疫情變化,機會一閃即失。先從零售商的自救開始。
自救的線索,也是關鍵點:疫情期主渠道——無接觸到家業務。因為小區封閉,到家業務成為主渠道。
一定要讓經銷商、零售商認識到:到家業務是目前的主渠道,原渠道全部或大半關閉。
到家業務:社區新零售。
三種下單方式:網上訂單、社群訂單、線下訂單。
機會點1:蔬菜打通新渠道——到家業務。因此,蔬菜成為流量產品,有蔬菜供應鏈的商超,銷量可能比平時大。經銷商要先抓住這部分零售商。蓮菜網搞了個89元組合蔬菜,這是個好方法,既擴大客單價,又減少選購時間。
機會點2:蔬菜帶動日用品,然后延伸到其它產品。初十之前是蔬菜,初十之后是日用品,估計很快就會延伸其它品類,如禮品。
初十以后,多數家庭會有一個日用品補貨檔期。抓住這個機會,客單價會比較高。比如,搞個日用品組合套餐。
機會點3:如果疫情緩解,元宵節前后還能有一輪送禮高峰。雖然疫情影響走親訪友,但完全可以另類送禮,如委托商家送禮,無接觸式送禮。
機會點4:正常上班后,一定有一輪家庭日用品補貨高峰。受疫情影響,家庭日用品存貨可能低于平時,補貨量應該比較大。
機會點5:受疫情影響,正常的社交、會議、會展取消或延期。解除疫情大約20-30天后,會迎來一輪高峰。
機會點6:疫情會影響公眾對生命質量的重新認識,所以,疫情結束后可能迎來消費升級。不過,有人提出疫情后消費降級,我認為不成立。
機會點7:疫情結束,錯過了春節銷售高峰,特別是節慶產品、禮品,如果能轉換消費場景,一定在要其它場景發力,比如禮品拆箱變即飲。
機會點8:疫情結束后,會有一輪報復性消費。比如聚餐慶賀,會帶動餐飲、娛樂及上游產業。受疫情影響,大家都在家憋壞了,疫情后肯定有一輪放松,會釋放消費情緒。
機會來了,千萬別措手不及!
經銷商“自救”
經銷商“自救”,要表現在三方面:
1.指導零售商“自救”。零售商“自救”,就是間接救經銷商。
2.只要條件允許,就要堅持快速補貨。雖然經銷商現在普遍缺人手,但老板兩口子或全家上陣,已經是標準動作。老板上陣,也有利于指導零售商。
3.預先考慮零售商換貨、退貨、處理庫存的方法。這么大的影響,零售商肯定要把問題向上游轉移,而且經銷商想長期合作,還必須接受。
品牌商“自救”
品牌商“自救”同樣從三方面入手:
1.指導經銷商零售商自救。同理,救下游客戶就是救自己。
在目前狀態下,指導客戶自救,一定要提升1-2個層級。既是穩定客戶情緒,也是便于提供更多指導。
2.提前關注上游供應鏈,確保暢通。疫情期間,供應鏈的反應能力不同,有可能要重建供應鏈。因此要提前做好準備,有預案。
3.確保安全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