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洲:父母教育——中國人最需要補上的一課 |
發布日期:2020/2/17 發布者:佚名 共閱46516次 |
“中國的父母是全球最為焦慮的人群:在社會關系中有學區房、工作的焦慮;在家庭關系中,有隔代撫養、夫妻關系、親子關系的焦慮,等等。所有的父母都愿意花大量錢在孩子身上,周末陪孩子穿梭于不同的興趣班和補習班。但父母們很難有時間或愿意花錢在自我學習上。當親子關系出現問題,他們會發現自己有解決問題的剛需,但如果沒有主動學習的能力,親子關系的問題是很難修復的。” 周洲在全球INS大會 近日,中國首個專注于父母教育的內容平臺“有養”的創始人兼CEO周洲受邀出席“2018全球INS大會”,并作“下一個十年,我們如何為人父母?”的主旨演講,向致力于推動全球化發展、科技文化創新、跨行業互聯及多方合作的專家學者、行業巨頭、投資機構、創新企業等介紹了她本人及有養在父母教育領域的進展及思考。周洲表示,有養作為國內第一個提出親職教育概念的平臺,切中了未來創新人才教育中最核心的家庭教育及非認知教育,這是有養在以“聯合想象的未來Co-inventing”為主題的INS大會中最特別之處——關注未來,首先關注培養未來人才的父母人群。 未來你的職業會被機器人淘汰嗎? 周洲說,在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工作的20多年里,以及在創業后面對越來越多的95后應聘者,她經常思考每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背后家庭和父母的作用,思考包括自己十一歲兒子在內這一代的孩子,十年后,他們將會面對怎樣的未來世界,面臨什么樣的職業挑戰。 《紐約客(The New Yorker)》2017年10月23日封面 她以《紐約客(The New Yorker)》一期封面舉例,似乎給了我們某種答案。這幅由畫家 R.Kikoo Johnson 創作的封面中,一位人類乞丐坐在路邊乞討,匆匆走過的機器人向他的杯中投擲螺絲和螺母,更有趣的是,他的身邊躺著自己的小狗,而機器人手上牽著的卻是一條機器狗。“對于未來的科技,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但是我們必須思考,今天的孩子,他們受到的教育,學到的知識,背誦的文章,練習的運算……在未來究竟會不會被機器人取代?”周洲提供了BBC基于劍橋大學研究者Michael Osborne和Carl Frey的數據體系分析出的現今365種職業在未來的“被淘汰概率”,概率高的職業符合以下特征: 1.無需天賦,經由訓練即可掌握的技能; 2.大量的重復性勞動,每天上班無需過腦,但手熟爾; 3.工作空間狹小,坐在格子間里,不聞天下事。 而符合以下特征,則被機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小: 1.社交能力、協商能力、以及人情練達的藝術; 2.同情心,以及對他人真心實意的扶助和關切; 3.創意和審美。 基于以上,周洲提出,我們能自信地去說現在的教育符合這個年代嗎?我們的家庭、學校乃至社會對孩子的教育,能夠讓他們真正勝任未來與人工智能的競爭嗎?究竟怎樣的教育才能讓孩子們在未來世界的挑戰里屹立不倒? 美國教育改革關注非認知教育的重要作用 今天的父母、學校、社會應該怎樣對教育進行改革?周洲介紹了近一年美國為應對時代變化,解決對孩子未來教育的擔憂,在影響孩子求學生涯中最重要的兩個考試上做出的重大調整。由近百所美國頂尖私立高中組成的聯盟MTC發明了一種全新的學生評價體系 A New Model。這個體系不含分數,也不評級,而是會持續追蹤記錄、評估學生的包括分析和創造性思維,口頭及書面表達,領導力及團隊合作能力,高適應性、主動探索、承擔風險及決策能力等在內的8項能力,其中又細化了61項更具體的標準。 他們計劃在10年之內促進這種動態的電子檔案逐步取代并終結SAT、ACT等“美國高考”,成為全美大學錄取新生的評價體系。該體系一經發布,就被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斯坦福大學等80余所世界著名高校正式接受。未來,每個學生一入學就會建立檔案,并開始持續不斷地動態更新,高中畢業申請大學時一鍵點擊,即可提交,不需要再另行準備申請材料。與此同時,另外一個被稱為“美國中考”的SSAT也正式宣布:除了測量學生的語文、數學、閱讀、邏輯思維和發展潛力,還要借助一個測評系統為學生做性格測試,從而為每個學生制定更個性化的培養方案。 A New Model全新的學生評價體系 周洲認為,從A New Model到性格測試,顯而易見,以成績為唯一評價標準的時代正在成為過去,以能力評估錄取人才的時代正在開啟。由此對于學校和家庭教育而言,也應該重新回歸教育的本質——不僅要重視傳授知識的認知教育,更要重點培養孩子成就幸福人生軟實力的非認知教育。她介紹道,非認知教育培養的能力包括開放性,如好奇心、審美情趣;認知性,如堅守目標、堅持原則等;外向性,如社交性、積極性等;協調性,如同情心、同理心、善良等;精神穩定性,如不易沖動或感到不安等。“非認知教育,是被我們低估了的教育”,周洲說,提高認知能力只是有益于人們掌握復雜的專業技能,但提高非認知能力不僅有益于人們獲得更好的生活狀態,對于提高認知能力也大有裨益。 父母教育——中國人最需要補上的一課 今年4月,周洲受邀出席了由哥倫比亞大學主辦的未來中國教育論壇,以家庭及父母教育思考者和實踐者的身份,與中美教育專家、心理學者一起探討教育的本質,非認知教育在其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而家庭及父母又該如何培養孩子的非認知能力。 周洲出席哥倫比亞大學未來中國教育論壇,圖為論壇現場播放《有養100s》 正如開篇周洲提到,中國的父母是全世界最焦慮的一個人群,但是孩子似乎對父母的無條件付出并不買賬。她展示了在知乎上由很多子女發起的如“如何與父母斷絕親子關系?”“為什么有些父母喜歡用語言傷害孩子?”“父母在教育上普遍存在哪些問題?”等話題,“我們花了那么多的金錢和精力培養孩子,但是孩子并不認同,在未來的世界,我們究竟該如何為人父母?” 周洲在全球INS大會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周洲認為,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父母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這份愛越明智,孩子人格的成長越健康。否則,孩子的一生都可能非常敏感和脆弱。“父母教育,在中國是最需要補上的一課。出于這樣的考慮,我創辦了‘有養’”,她介紹道,“有養”是國內第一個提出親職教育的平臺,所謂親職教育,是指父母也是一種職業、需要學習。在搭建親職教育平臺的過程中,有養正在以傳播類的視頻內容形式為突破點,陸續推出了育兒類頭部網綜IP《耐撕爸媽》、PGC欄目《有養100s》《天王急診室》《育學園最有養》等。未來,有養還將以家庭場景的AI支持、非認知能力測評系統、開設父母學校和家庭問診機構等,來幫助父母提升自己的教育價值觀及能力,建立更好的親子關系。 “未來世界,最大的不變就是變化。但是無論技術如何演進,我們終究要面對人生的諸多問題,面對自己的內心,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為人父母,如何用真正的教育去塑造創造未來的下一代人,如何尋找到真正的幸福。”周洲說,從為人父母這件事上,有養期待幫助每一個家庭少走彎路,賦能父母,最終提升中國乃至世界父母的能力與家庭幸福感。 周洲以有養的三個slogan結束了當天的分享:“‘如果說孩子是天使,父母就是天使投資人’;我們都說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但其實‘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這個世界上,‘沒有熊孩子,只有熊父母’”。 周洲在全球INS大會 以下是周洲演講實錄: 西安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周洲。一直以來都是以主持人的身份站在臺前,但是今天我非常榮幸受到INS大會的邀請來到西安,以一位創業者的身份和大家一起暢想未來。 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下一個十年,我們如何成為父母。我在中央電視臺工作了20年,從創辦大風車開始,也見證了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的成立。一直以來,我都認為我是在中國接觸孩子最多的人之一。在這個過程中,其實我非常關注每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背后的父母是怎樣的一個人。在創業的一年多的時間里,我其實也一直在思考。同時我還是一個11歲男孩的母親,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一起來分享,下一個十年,我們如何思考教育、如何思考未來、如何思考為人父母。 這個是我過去七天,在我的手機端使用最多的兩個APP(微信和Boss直聘)。在我創業的過程中,其實我用了大量的時間和人打交道,我大概在工作時間里占用了50%的時間在面試。在面對著我公司許許多多,大概占70%-80%的90后人群,和我在不斷地面試,進入了一批又一批95后員工的時候,我也在思考,他們的成長、他們的家庭是怎樣的,同時我也在思考我的孩子未來十年之后,他面對的世界是什么樣子的。 這句話相信在座的很多朋友都聽過,這是去年馬云在世界經濟論壇上說的一句話,“今天的教育方式及內容會導致很多年輕人在未來的30年找不到工作”,這樣的一句話,我相信還是挺受大家的震撼。我們未來孩子他們將會面對什么樣的職業挑戰呢?其實說實話,對于未來的科技,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但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是今天我們的孩子,他們所受到的教育,他們學到的知識,他們需要背誦的文章,他們在學習的運算方式,究竟未來會不會被機器人取代,我們如何教育他們,才能夠讓他們未來不被機器人取代,甚至能夠超越機器人。 我想可能最需要改變的是教育者,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乃至社會教育,我們都需要把孩子培養成有創新精神的人,而創新精神才能夠讓他們在未來世界的挑戰里屹立不倒。 這是2017年10月份《紐約客》雜志的封面,這個封面其實用了一個非常大膽的設想,在諷刺未來人機時代可能會面臨的現狀,也就是說當人類的焦慮和恐懼已經被機器人解決的時候,機器人同樣也可能會取代未來的很多的職業,那么那個時候人沒有工作了,他們成為了行乞者,而施予者卻是機器人。那什么樣的職業會容易被淘汰,什么樣的職業會不被機器人淘汰呢? 在去年BBC發布了由專家通過大數據測算出來的在未來365個行業里最有可能被替代的行業。我們看到,這些行業大多數是不需要天賦的,它只需要不斷的學習,熟練的操作,并且在狹小的空間里,不了解世界的變化。那我們可以想象,當這些職業被機器人替代了之后,什么樣的職業、什么樣的人格能夠不被機器人替代?可被機器人替代概率非常小的職業的人,必須具備以下的素質:社交能力、協商,以及人情練達的藝術;同理心,以及對他人真心實意的扶助和關愛;以及創新和審美。具備這些素質的人應該接受什么樣的教育呢? 我們今天的父母、今天的學校、今天的社會應該怎樣對教育進行改革呢?就在近一年的時間里,美國的教改系統提出了非常大膽的設想,并且進行了全新的評價檔案體系。那么這個體系將會將人的8項大的能力以及61項小的能力來取代最為傳統的“美國高考”SAT和ACT。當孩子進入中學之后,他將通過大數據、通過人工智能,對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綜合能力進行考評,當他要準備報考大學的時候,不需要再根據他的分數、根據他的成績評估,而直接一鍵下單,我們就可以收到來自不同學校的反饋。 那么這個體系一旦提出,就被美國常青藤大學等許多高等的大學所親睞,我們可以想象在未來的十年,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等這些頂級的學校,都將使用全新的體系考核學生。與此同時,美國SSAT加入全新的性格測評。而這個測評體系將會輔助全新的考核體系,來考核我們每一個學生的綜合能力,并且為他們進行定制化的學習服務。美國的教改已經在關注非認知教育。 但是我們今天的中國,大多數父母,所有的學校,還依然在關注孩子的認知教育。非認知教育其實是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人的學習過程是需要學習認知教育和非認知教育的,而非認知教育是什么呢?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情商、勇氣、自控力、熱情、溝通能力、社交能力、感恩、樂觀精神和好奇心等等。今年4月份我有幸被哥倫比亞大學邀請參加了未來中國教育論壇,在那個教育論壇上我進行了非認知教育分論壇的討論,當時我和中美的教育專家、心理學者一起討論,無論是從小學階段、中學階段還是大學階段,我作為家庭教育的思考者和實踐者,跟大家談家庭教育對于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的非認知教育的重要性。其實在那次論壇之后,大家得到了一致的共識,非認知教育、家庭、父母教育是起到了最為重要的主導作用。 接下來想請大家看一段我們有養制作的很短的小視頻,這個視頻展現了孩子在非認知教育領域中的延遲滿足,看如何對這一個小點進行詮釋。(視頻)為什么要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也就是自控力,當一個孩子有足夠延遲滿足的能力,他的未來,無論是在工作的場景還是人際關系,都會得到非常好的表現。我們都說中國的父母其實是全球最為焦慮的人群,一方面我們有學區房的焦慮、有社會的焦慮、有自己工作的焦慮、有家庭關系的焦慮、有隔代撫養的焦慮、有夫妻關系的焦慮、有親子關系的焦慮。 我們所有的父母特別愿意花大量錢在孩子身上,愿意花大量的時間陪孩子穿梭于不同的興趣班和補習班,但是我們的父母很難有時間或者愿意花錢在自我學習上。當親子關系出現問題的時候,可能很多父母都會發現有解決問題的剛需,但是如果沒有主動學習的能力,我們的親子關系是很難修復的。所以我們說中國父母是最為焦慮的父母,但是孩子并不買賬,我們看到在知乎上,有許許多多的孩子發起的“如何與父母斷絕親子關系?”,“為什么有些父母喜歡用語言來傷害孩子?”,“父母在教育上普遍存在哪些問題?”我們花了那么多的金錢和精力在培養孩子,但是孩子并不認同,哪究竟什么樣的關系是最好的親子關系呢?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這是最為高級的一種愛,其實也是最為明智的一種愛。也是基于這樣的考慮,所以我創辦了“有養”,“父母教育,我們在中國是最需要補上的一課”。“有養”是中國第一個提出親職教育的平臺,所謂親職教育,就是父母是一個職業,我們需要學習。那么在這個過程中,有養將會以傳播視頻內容的形式,未來以家庭場景AI的形式、以非認知系統測評的形式,以及開設父母學校和家庭問診機構來幫助中國的父母提升自己的育兒價值觀,幫助父母能夠建立更好的親子關系,讓自己和孩子有更加幸福感的人生。其實就以家庭問診機構為例,在美國有許許多多人出現心理問題都會去主動找心理醫生。而在中國,其實有大量的心理疾病的隱患,但是大家卻羞于咨詢。那么在美國的心理咨詢大概是6000億的市場。在中國,人口比美國多四倍,而我們的市場僅僅是美國的1/50,這就是未來有養要做的事情。 最后給大家看一幅圖。這幅圖是最為著名的科技雜志《連線》在2018年3月份的封面,一個科技雜志,它的封面是以花期為名的一束花。其實它在隱喻著一個人從生到死的過程。無論科技如何的發展,我們每個人都要關注自己的內心,我們如何來幫助自己、幫助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我們應該怎樣把自己的孩子塑造成為一個在未來科技下不被淘汰的人,這是我希望我們中國的每一位家長都可以思考的問題。 最后以“有養”的三個slogan來結束今天我和大家的分享:如果說孩子是天使,父母就是天使投資人;我們都說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但是真正的起跑線,其實就是我們的父母;我們父母既可以做孩子的起跑線,也可以成為他的天花板;這個世界上,沒有熊孩子,只有熊父母。 謝謝大家。 |
中國嬰童招商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稿件侵權行為連帶責任。 ② 企業在本網發布內容,文責自負。 ③ 如您因原創、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聯系電話:010-57895369。 |
【關閉此頁】 【返回上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