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陪伴的孩子容易患游戲障礙病 |
發布日期:2020/1/14 發布者:zgytzs 共閱30376次 |
隨著世界衛生大會將“游戲障礙”作為新增疾病,納入“成癮行為所致障礙”疾病單元,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近日組織專家對游戲障礙的定義、臨床特征、評估、診斷、治療、康復等進行系統梳理,形成專家共識,明確我國游戲障礙患病率平均約為5%,且以男性、兒童青少年人群為主,陪伴缺失,可能導致青少年發病風險增高。 游戲障礙指一種持續或反復地使用電子或視頻游戲的行為模式,表現為游戲行為失控,游戲成為生活中優先行為,不顧不良后果繼續游戲行為,并持續較長時間。我國多項相關調查研究顯示,游戲相關問題患病率為3.5%至17%。綜合既往相關研究結果,我國游戲障礙患病率平均約為5%,且保持相對穩定。游戲障礙者以男性、兒童青少年人群為主,亞洲國家患病率可能高于歐美國家。 共識概括了游戲障礙主要臨床表現:對游戲行為的開始、頻率、時長、結束、場合等失去控制;游戲優先于其他生活興趣和日常活動;盡管已經因游戲產生了負面后果,但依然持續游戲甚至加大游戲強度。游戲障礙與物質成癮有諸多相似之處,有研究者將游戲障礙者玩游戲時間越來越長、在游戲上花費金錢越來越多等類比于物質成癮的耐受性增加,將停止游戲后產生的易激惹、抑郁、沖動等情緒及行為反應類比于物質成癮的戒斷反應。游戲障礙者可能主觀上感知到對游戲的渴求,可能難以區分游戲中的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 游戲障礙可導致軀體問題、精神行為問題及社會功能損害。軀體問題包括睡眠不足、晝夜節律紊亂、營養不良、胃潰瘍、癲癇發作等,嚴重者可因久坐形成下肢靜脈栓塞,甚至引發肺栓塞而猝死;精神行為問題包括易怒、焦慮、攻擊言行、抑郁、負罪感等;社會功能損害包括拒絕上學和社交活動,家庭沖突增多,重要關系喪失,學業成就、職業績效受損等。同時,游戲障礙常與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抑郁障礙、焦慮障礙、雙相情感障礙、睡眠障礙、人格障礙、社交恐怖癥等其他精神障礙共病。 國內外研究顯示,游戲障礙與心理、社會、生物學等多種因素相關。例如,社會支持和人際溝通不足,師生關系或同學關系不良,學校氛圍較差等也與游戲障礙的發生相關;監護人不能陪伴或監護不力的兒童青少年可能有更高的發病風險。游戲障礙者可能具有高沖動性、高神經質、內向等性格特點。有些可能具有攻擊性和暴力問題,還有的存在情緒調節不佳、孤獨、低自尊、低自我效能感、低生活滿意度、感知壓力較大、有抑郁焦慮等問題。而較高的社交能力、自尊水平、主觀幸福感等心理因素可能減少游戲障礙的發生。 共識指出,早期識別、診斷、干預對游戲障礙的預防治療至關重要。游戲障礙高發于兒童青少年群體,從娛樂性游戲行為發展成為游戲障礙有一定過程,針對高發人群進行預防性干預,可以顯著減少游戲障礙發病率及疾病負擔。 未來,我國將以修訂未成年人保護法為契機,出臺保護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相關法律法規,出臺專門規范和凈化網絡環境的政策措施。 |
中國嬰童招商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稿件侵權行為連帶責任。 ② 企業在本網發布內容,文責自負。 ③ 如您因原創、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聯系電話:010-57895369。 |
【關閉此頁】 【返回上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