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輩對孫子太溺愛該怎么辦? |
發布日期:2019/10/9 發布者:zgytzsw 共閱34280次 |
兒子壯壯今年8歲。孩子一出生,我年邁的父母便從鄉下趕來照顧我妻子和孩子。月子里,我母親幾乎天天守在壯壯身旁,不錯眼珠地盯著孩子,一會翻翻身,一會溫溫奶,生怕孩子冷著或熱著。因為壯壯是二老見到的第一個“隔輩人”,所以二老對孩子非常喜歡、特別在意,可謂“含在嘴里怕化了,頂在頭上怕掉了”。 隨著壯壯的漸漸長大,爺爺和奶奶的溺愛傾向便一點點地顯露出來。一次,奶奶抱著壯壯上街,孩子看到一位小朋友手里拽著一輛小玩具車,便哭著鬧著要。奶奶走了多家商場,最終給孩子買到了玩具車——在商場下樓梯時,她一腳踏空,膝蓋跌得鮮血直流;氐郊液笪液推拮蛹刃奶塾致裨梗夷赣H卻只說了一句話:“我孫子要嘛!” 奶奶對壯壯溺愛有加,爺爺對壯壯更是百依百順,對孩子提出的要求,不管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一律順從、照辦,時間一長,壯壯就成了 爺爺奶奶眼中的“小皇帝”:令出即行,金口玉言。壯壯長到3歲時,我和愛人想把孩子送到幼兒園,為以后上小學打下基礎。可是壯壯到了幼兒園哇哇哭個不停,死活不進去。結果,孩子連去了三天也沒去成,都被爺爺奶奶給抱了回來。我跟二老理論,我父親眼一瞪:“孩子不去就不去嘛,早一天學習、晚一天學習,能差到哪去?”結果,壯壯直到4歲時才進了幼兒園。 二老不但在生活方面溺愛孩子,在教育方面也“縱容”孩子。每當我和妻子糾正孩子的錯誤時,二老總會挺身而出,極力“捍衛”孫子,弄得我們無所適從。一天下班回家,我看見壯壯坐在電腦前玩游戲。我問他:“壯壯,作業寫完了嗎?”壯壯頭也沒抬地答道:“一會兒寫!”我很生氣,過去就把電腦關了。壯壯坐到沙發上就哭開了。奶奶聽到哭聲,急忙從廚房里跑出來,抱起孩子邊哄邊沖我喊:“孩子玩會就玩會嘛,你打他干嗎? 走,奶奶領你去玩游戲!”說著,到里屋又把電腦打開了——壯壯樂了,我卻氣死了! 還有一次,學校組織學生參加“野營” ,我想這是個鍛煉孩子生存能力的絕好機會,便替孩子報了名。可二老以“天太熱”為由,說啥也不讓壯壯參加!類似這樣的生活瑣事真是不勝枚舉。時間一長,壯壯就養成了一種“習慣”:我和妻子教育他時,或有悖他的“心愿”時,他就跑到爺爺奶奶面前去“告狀”,尋求“避難”。二老每次都出面“調停”,卻總是向著孫子說話。我一再和二老說嬌慣孩子百害無一利,他們總是以“孩子還小,等長大了再教育也不遲”來搪塞。 看著辛勞了一輩子的父母人至暮年,享受含飴弄孫之樂,作為長子的我也感到很欣慰,但是想到孩子一直這樣在爺爺奶奶的“保護傘”下溺愛著,越來越像個“小皇帝”,我就非常擔憂,我想現在三代人生活在一起的家庭不在少數,不知道他們是怎么處理孩子的教育問題?另外,父母小時候對我們兄弟姐妹要求很嚴,從不溺愛,怎么老了對孫子會如此百依百順呢? 讀者觀點 70后媽媽汪茹: 最好不要讓父母幫著帶小孩 我姐姐嫁給了一個美國人,她說在西方,父母和孩子有很強的邊界意識,孩子養到十八歲,父母只是給給建議,孩子選擇什么都不會去干涉,對自己負責就行。他們不指望養兒防老,不愿意給孩子添麻煩,更不會幫助孩子帶孩子。我姐姐生了孩子我母親打算越洋幫助去帶,姐夫覺得不可思議,他說怎么能讓她離開岳父來幫助我們呢?姐夫自己的父母把孩子們一個個養大后,就開始享受生活了,他們和一幫老年人租了房車去旅行,在他們看來,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包括養育小孩,祖輩不該包辦代替。 我挺贊成洋姐夫父母的觀點和活法,希望老了也能像他們那樣周游世界。而像我父母這一代的中國式父母們,年輕時大多沒享過什么福,現在生活終于好了,又要為下一輩操心,做子女的怎忍心把自己的責任交給他們?所以我建議他們向姐夫的父母學習,趁著現在身體還不錯,走得動,去各地走走。我說,你們當年還不是誰也不靠,帶大了哥哥姐姐和我三個,我帶一個孩子有什么可怕的? 所以,我的孩子出生后,我請了一年半產假,全身心進入角色,堅持自己帶,雖然很辛苦,但更多的是快樂。在帶孩子的過程中,我不但變得更細心更耐心,學會了很多育兒好方法,而且記錄下了女兒每一天的成長與進步,F在,孩子已經讀小學了,我們一家三口的感情非常好,女兒一點不嬌氣,很獨立,上學放學從不要我們接送,總是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為此感到很驕傲。而我的小姐妹中,有些人是請保姆帶的,有的是老人帶的,說起孩子的很多細節,總是說跟孩子實際接觸時間不夠多。提到教育孩子更是家家自有一本難念的經,祖輩溺愛,孩子不聽父母的;或者是孩子小小年紀就像墻頭草,誰對自己有利就聽誰的。我很慶幸自己當初的決定。 80后女孩典娜: “愛”變成“溺愛” 我更傾向于關注“溺”后面的這個“愛”。溺愛本身沒有錯,它甚至包含著人類本能的情感和心理淵源。任何一種愛的出發點都是善意的,至于到最后產生了怎樣的效果,那都是施愛者無法控制甚至無法預料的,這并不應該成為責難施愛者的理由。故事里爺爺奶奶對孫子那種有悖于現代教育理念、質樸得近乎笨拙的愛,竟讓人有一種心酸的感覺。事實上,在真正的愛面前,我們總是很難變得理智、富于條理,而那些所謂的智慧、技巧在強烈的情感面前又顯得多么微不足道。 倘若一定要在溺愛這個問題上尋找一個結點,我認為就是愛的表達方式。溺愛與正常的愛(與溺愛相反的愛)的區別在于,正常的愛更傾向于理性、克制,以及帶有長遠眼光的計劃性;而溺愛更傾向于情緒化、表達方式上更直接煽情,著眼于當下。不能說哪種愛的表達方式更好,只是每個人在這個問題上都有權做出自己的選擇。 另一方面,不同時代的人對于愛的表達往往對不上嘴形,這也就造成了我們很難理解我們上一代人、上上代人是如何表達愛的。所謂的溺愛,更多是人為主觀地做出一種對效果的劃分,并不能代表愛本身的深淺程度。那種面面俱到、煽情式的表達是溺愛,難道那種含蓄內斂、寬容一切的表達就不是溺愛了嗎?以我為例,從小到大,我的家人從來沒有溺愛過我,他們不會出現在下雨的放學路上,不會給我買喜歡但是昂貴的文具,不會讓我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但是他們在我個人的選擇上卻給予我足夠的信任和寬容,這在外人看來甚至到達一種縱容的地步。因此,對我來說,探討愛與溺愛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這樣的愛里,我不再感到孤獨與無助。這樣的表達方式對于我來說是合適的。 專家觀點 心理學博士駱宏: 學心理學的會如何處理此類問題? 點評這樣的個案會很困難,因為目前本人也屬于三代同堂的情況。從心理咨詢的角度而言,如果當事人和咨詢師處在一樣的生活情境,最好是轉診給其他咨詢師,原因在于此時咨詢師很難站在一個客觀的立場來就事論事地看待問題。不過就點評個案而言,談談自己的觀點也無妨,就當與讀者一起探討。這也是生活中許多朋友很好奇的,常常會問我:“學心理學的會如何處理此類問題?!” 長輩對孩子的偏愛是不言而喻的,與我們在教育上有不一致的地方也是常有的事情。但問題真的只是父母親的溺愛嗎?恐怕未必。 由于工作的繁忙,退休后的父母常常幫助我們承擔了看護子女的重任。對于他們而言,有時孩子代表了他們的全部生活,對孫輩多一點關愛是不足為奇的。許多時候,我們給孩子更多地可能只是物質上的保證,真正和他們溝通和交流的時間卻是遠遠不如長輩的。如果我們只是在自己想管教的時候就管教一下,而希望父母親絕對的支持和配合,那么問題可能就出在了我們身上。 至于如何面對這一問題?個人有幾點體會,第一,先從自己身上找癥結,爹娘寵,孩子嬌,唯獨沒有自己的問題,這種態度是不對的。自己是否真把培養孩子某個習慣視為教育的關鍵?自己是否投入了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如果管教只是我們偶爾的沖動,那么首先改變我們自己的態度。 第二,如果真的要幫助孩子培養某個習慣或改掉一個壞習慣,請先和長輩進行充分的溝通,相信沒有一個孩子的祖輩會愿意溺愛孩子的,如果我們取得了他們的理解,全家在教育上都保持一致,這樣的教育環境才是最有利于孩子的。 第三,不要視自己的觀點和辦法為理所當然,也不要認為任何改變都會一蹴而就。教育孩子一次方法的對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夠保持一貫的態度。自己心情不好了,就管教嚴點。自己心情好了,就放松點,這種教育模式是最要不得的。至于到底夸孩子對,還是打孩子對,本身沒有標準答案。如果是孩子自己努力的結果,多夸點沒錯。如果孩子是在利用我們的愛,想要打破既定的規則,那么打一次也是可以的。 最后一點,就是我們每個人需要在生活中細細領會“身教重于言傳”這一句樸實的名言。不要認為我們的行為方式就是這樣的,已經改不了了,而孩子應該比我們好。拿溝通來說,如果我們不懂得如何尊重祖輩,不知道如何有效地與我們的父母溝通,那么我們實在不敢奢望孩子比我們行。 總之,教育孩子是一門藝術,時常反省我們自己的觀點與做法是很有必要的。錯了不可怕,可怕的是根本認為自己沒有錯。這些體會不僅僅是與讀者分享的,也是需要自己經常提醒自己的,這和自己是不是心理專家無關。面對祖孫兩輩,自己也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父親。 |
中國嬰童招商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稿件侵權行為連帶責任。 ② 企業在本網發布內容,文責自負。 ③ 如您因原創、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聯系電話:010-57895369。 |
【關閉此頁】 【返回上頁】 |